一、学校简介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市。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已有89年办学历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院士曾任校长。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语重心长指出:“要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工作,特别要办好温州大学等高等院校”(摘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一大门类,设有20个学院。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学校产权占地面积1973.43亩、校舍面积106.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9.6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49.02万册、电子图书188.43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97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895人,教职工2135人,其中专任教师1353人(博士880人,占65.04%;高级职称744人,占54.99%)。拥有全职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2人,现有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入选人才159人。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建有温州大学瑞安研究生院、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外24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生态学为“省市共建”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等9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课程18门,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师范类专业认证6个。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学校被确立为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
学校被确立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5个,拥有4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36项,其他国家项目730项。出版各类著作368部。学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6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10个地方研究院,其中承担运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个。曾先后创办2所独立学院,其中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于2016年成功转设为温州商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于2021年成功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充分发挥师范教育资源优势,办有附属学校11所,有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坚持“内外联通”,持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学校是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迄今已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131所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泰国东方大学开设孔子学院,在意大利开设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举办温州肯恩大学。分别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联合成立“国际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际水资源与水生态研究中心”。学校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温州大学)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举办“浙江华侨网络学院”,侨教育特色显著。
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扎根温州、服务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驱动、科研兴校、学城联动、国际发展、依法治校、党建引领八大战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全国一流高校行列,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面向海内外诚聘英才,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优厚的薪酬待遇和有力的支持保障。温州大学热诚欢迎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的加盟,携手共创伟业!
二、人才层次
人才引进基本条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热爱教育事业,遵守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身心健康,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分为五个层次:瓯江领军人才(I-II)、瓯江人才A、瓯江人才B、瓯江人才C(I-II)和学术骨干(I-IV)
(一)瓯江领军人才I
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领导能力,所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比利时、瑞士、奥地利、荷兰、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韩国、西班牙、印度、乌克兰、以色列等国家院士等。
(二)瓯江领军人才II
在所研究领域已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作为核心人物能够带领本学科研究团队继续协同攻关,保持或赶超国内外领先水平。如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者或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人才。
(三)瓯江人才A
在所研究领域从事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已获得较高学术成就或同行专家公认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人才。如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或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人才。
(四)瓯江人才B
在所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学术组织管理能力,能开展高层次学科建设工作和学术活动人才。如浙江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在《Science》或《Nature》或《Cell》子刊上发表论文的通讯作者或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人才。
(五)瓯江人才CI
瓯江人才CI原则上年龄45周岁以下,正高职称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职称且具有博士学位,教学科研水平达到或相当于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省一流学科负责人的海内外人才。
(六)瓯江人才CII
瓯江人才CII原则上年龄40周岁以下,正高职称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职称且具有博士学位,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知名度,具备担任学科方向带头人的能力与水平。如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浙江省特级教师或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人才。
(七)学术骨干I-IV
学术骨干原则上年龄35周岁以下;海内外优秀博士或特殊专业以及有较强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与较大的发展潜力,已在本学科领域内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若干篇,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或优秀教学成果,具备学科建设团队或优秀教学团队骨干的能力和水平。
符合我校和温州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人才配偶,学校视校内岗位情况和用人需求决定是否予以安置。
三、人才待遇
四、人才引进需求
序号 | 学院 | 学科 |
---|---|---|
1 | 商学院 | 经济学、管理学 |
2 | 法学院 | 法学、公共管理、政治学 |
3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 |
4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心理学 |
5 | 人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含广告学)、民俗学 |
6 | 体育与健康学院 | 体育学 |
7 | 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翻译 |
8 | 音乐学院 | 音乐与舞蹈学 |
9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美术学、设计学、纺织工程学 |
10 | 数理学院 | 数学、数学与信息交叉学科、应用统计、物理 |
11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电子科学技术、电子信息技术 |
12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3 |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工、储能材料技术专业 |
14 |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药学 |
15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 |
16 | 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土木工程 |
17 | 国际教育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18 | 创新创业学院 | 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工学 |
19 | 华侨学院 | 教育学、管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政治学、汉语国际教育等 |
20 | 激光基地 | 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光学工程 |
符合申请条件的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含论文列表),科研项目,专利情况等代表性成果及能证明个人学术能力的相关材料发至 hello@boletalent.com ,邮件主题请标明“姓名 + 研究领域 + 应聘单位 + 应聘岗位”。
* 信息来源:温州大学